公司地址:蘭州市安寧區北濱河西路516號
郵政編碼:7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17次提到“科技”,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彰顯了科技的重要作用,為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戰略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 ? “十三五”期間,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建科院黨委審時度勢,以“西北建設科技與技術服務領跑者”為企業愿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補短板、強弱項,以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為基礎,構建新形勢下的技術創新體系,緊緊圍繞“四大特色板塊”,堅持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揮科研院獨特優勢,特別是近年來著力打造省內乃至西北地區一流綠色建筑品牌,大力開展綠色建筑、建筑節能、城市更新及既有建筑改造等領域科技研發及應用工作,先后完成了一大批有代表意義的課題研究和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創新環境不斷改善,創新工作成效顯著的階段性成績。
? ? “十三五”期間,建科院不斷完善科技發展頂層設計,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行業及集團公司政策,制定了《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出臺了《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工作管理辦法》《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立項管理辦法》《<推動創新驅動和質量提升實施方案>(2017-2020年)實施細則》等制度,這些制度與規劃涵蓋了科研經費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研績效考核、科技發展方向等多面內容,為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提升企業競爭力,凸顯科技引領生產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只有占領人才高地,才能保持科技創新“常青”。“十三五”期間,建科院將人才培養和引進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不斷拓寬人才引進途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營造和搭建創業干事的良好氛圍和平臺,通過“校招+社招”雙渠道,陸續引進相關專業博、碩士人才40多名。在國家、省、市多個行業學會、協會專家庫推薦了一批專家型人才,不僅發揮了人才優勢,而且增加了我公司的行業話語權。
“十三五”期間,公司培養了一批具有實踐經驗、技術扎實、發展全面的技術人才隊伍,特別是讓有學識、有朝氣的年輕人在實踐中得到了強化鍛煉,在理論研究水平和經驗能力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為企業未來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 建科院以科技團隊建設為抓手,對科技資源進行整合,成立了專家(教授)工作室,聘請省內、國內知名專家、教授擔任科研技術顧問,為科技團隊“坐診”“把脈”,實現了老、中、青三代人才的合理搭配。圍繞“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技術”“裝配式建筑及BIM技術”“建筑物抗震與減隔震加固改造技術”“巖土地基技術”“建筑結構檢測與健康監測技術”“新材料與鋼結構產業化”等傳統技術優勢,組建了12個專業科技團隊,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依托重點項目,特別是高、大、難的項目進行科技攻關,提煉能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成果,并借此培養在行業內能說上話的專家級人才,提升了行業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五年來,科研團隊以高度的責任感,通過不懈努力,促成了公司在綠色建筑、建筑節能、抗震與減隔震加固改造、巖土地基、建筑結構檢測、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技術創新成果,為公司跨越式穩健發展積蓄了力量、創造了條件。? ?
? ?? ?創新平臺是推進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十三五”期間,建科院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交流與產學研的結合,圍繞應用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補短板”,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實現了擁有2個國家級技術平臺、2個省級技術平臺、2個市級技術平臺的目標,公司的社會影響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甘肅省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工程研究中心”自2015年獲批以來,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建筑節能及健康建筑的技術研發和應用,編制相關的標準及規范,《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DB62/T25-3124-2016,《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DB62/T25-3141-2018,《地源熱泵系統建筑應用能效評價技術規程》DB62/T25-3142-2018,《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標準》DB62/T25-3135-2017等地方標準相繼完成,完善了我省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標準體系,為甘肅省提升和推廣綠色、健康建筑奠定了基礎。2016年,公司獲批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科技創新型企業,為公司帶來收稅減免優惠政策的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市場價值。2018年至2020年,先后成立了以建科院為依托單位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物鑒定與加固專業委員會甘肅專家委員會”和“甘肅省土木建筑學會城市更新與既有建筑改造造專業委員會”,專業學術委員會由科研、設計院所,高校和施工企業組成,集聚了省內和國內建筑、建材和經濟等學科領域具有較高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和水平,知識面廣、金點子多、創新性強、有較大社會知名度的一批專家、教授和學者,進一步提升了建科院在建設行業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 ? 建科院“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證明,加強合作、共贏是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五年來,建科院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科技創新資源。結合公司科技發展實際需求,不斷加大合作力度和廣度,全方位開展與省內高校院所的深層次合作,聯合西北民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蘭州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甘肅鴻盛巖棉科技公司、青島科瑞新型環保材料公司、北京新能樂業科技公司等幾十家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開展了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產品研發,提高了公司的信譽度、知名度和科技創新能力。主動出擊,合作交流,積極參加國家和甘肅省、蘭州市建設主管部門和各相關協會和團體舉辦的墻材、節能、綠色環保方面的技術交流會、培訓講座和研討班,交流演講,學思踐悟,服務企業。配合省、市墻改辦赴外省調研考察,為我省墻材企業引進符合新節能標準的新型節能綜合墻材體系,做好參謀與服務工作,全力推進我省綠色建筑與建筑建筑節能領域科技發展,發揮了科技企業的引領作用。五年中,公司先后舉辦了“蘭州市第一屆科學技術博覽會——綠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論壇”“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物鑒定與加固專業委員會甘肅專家委員會成立暨學術交流大會”“既有建筑物鑒定與加固及綠色技術改造學術交流專題論壇”“甘肅省土木建筑學會城市更新與既有建筑改造造專業委員會成立暨學術交流大會”等高規格學術交流活動,推動專業領域不斷向縱深發展,提升了建科院的品牌影響力。
? ?“十三五”期間,公司共組織科技交流、學習、考察、調研50余次,交流學習人數近百人,積極組織參加如“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等國際、國內知名學術會議,了解領域前沿,啟發科研思路,并建立知識共享機制,在公司內部進行二次培訓。其中,交流最為深入的當屬2016年,公司選派4名科技骨干赴上海建科院進行為期半年的專項技術學習,有效的加強了與全國一流科研單位的交流對接,企業進行了有效的對標。
定標準、創專利、全方位——凸顯核心技術
“話語權”
? ? ?“十三五”以來,建科院研發團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結合地域特色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通過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工作,有效的保護了科技創新成果,同時也彰顯了企業科技實力,為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18年,牽頭編制的《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75%)設計標準》,填補了甘肅省居住建筑“四步節能”空白,創新性地提出了“寬墻嚴窗”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設計原則,補充了定西、武威兩個重要城市的節能設計參數,給出了23種外墻保溫構造及其熱工性能指標示例,為推動甘肅省建筑節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這一成果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建筑節能領域勘屬重大技術創新,其示范引領和帶動推廣作用也是十分巨大和深遠的。積極開展外墻保溫防火與結構同等級,耐久性與建筑同壽命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形成了適用于甘肅嚴寒和寒冷氣候區抗震設防烈度的不同高度建筑保溫結構體系。編制的《HWY鋼絲網架復合巖棉板厚抹灰建筑構造——粘錨結合體系》、《HWY鋼絲網架復合巖棉板厚抹灰建筑構造——一體化體系》、《HWY鋼絲網架復合巖棉板厚抹灰建筑構造——自保溫體系》等三本圖集已出版發行,使甘肅省建筑節能領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技術高度,為國家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了貢獻,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 ? ?2019年,建科院以喬遷新址為契機,開展既有辦公建筑綠色健康智能化改造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在住建部、省住建廳、省委組織部、市科技局成功立項科研課題11項,先后采取了20余項綠色建筑技術對“建研大廈”進行綠色健康智能化改造,形成了一套既有辦公建筑綠色化改造綜合配套關鍵技術體系,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既有辦公建筑綠色健康智能化改造樹立了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項目已獲國家綠色建筑設計三星級認證標識和國家健康建筑設計二星級認證標識,成為西北地區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發展的新標桿。
“十三五”期間,建科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研發方向拓展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智能建筑、城市更新等新領域、熱點領域,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為我省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彰顯了國企擔當和社會責任。在我省岷縣、隴南災后重建中,建科院承擔了應急鑒定、工程質量檢測和加固施工等大量艱巨任務,進行科技扶貧,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2019年,受甘肅省住建廳委托,公司組織省內五家知名院所,對267個村莊、81家農戶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根據甘肅省地理氣候、民俗風情、歷史脈絡等要素,依據調研成果,按隴中、隴東、隴南、河西和甘南、臨夏5大區域,編制完成了《甘肅省農房建筑風貌圖集》,下發至全省15個地州市所轄鄉鎮村。圖集將區域風貌特色,文化民俗風格,繼承改良創新與現代農村建設需求相結合,為規范我省農村建設提供了范本。
2020年,公司再受委托,作為首批設計下鄉推薦單位,在全省13個市州實施了13個村鎮示范村建設,為改善村容村貌實現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